6年前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》,规定“所有超市、商场、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,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”。然而,在“方便袋就是图个方便”,“嫌麻烦”和“不差钱”的大众心理影响下,许多人还是选择使用塑料袋。而走出超市,几乎所有商铺都可以免费提供塑料袋,“限塑令”在这些市场里成了“一纸空文”。
“限塑令”推出之后,最大的改变无非是收银员多了一份询问的责任,很少有使用者会在意塑料袋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新增成本。而即便是那些对塑料袋真正有所抵制的人群,也很难界定其到底是出于“限塑”的本意,还是考虑到成本问题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“限塑令”遭遇尴尬并非宣传不力所致,而是因为“限塑”不具比较优势。现在推行的“限塑令”,只是从制度层面解决了是非对错问题,对生活和经济角度的考量明显不足,这是塑料袋限而不禁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笔者认为,“限塑令”能否达成制度初衷,至少应取决于两方面的努力。一是制度监管切实有效,这需要监管部门发挥更为积极的监管作用。不知是否因为笔者孤陋寡闻,“限塑令”至今,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互联网上,未曾见过因生产、销售、使用规定规格以外的塑料购物袋而受罚的案例。当违规无需付出成本时,制度自然形同于无。二是塑料袋之所以会轻松打败国人传统自备购物袋的习惯,就因其方便和低成本,而“限塑令”推出后,许多超市提供的替代举措通常是布袋。但相较塑料袋,这些布袋不仅成本更高,且不便随身携带,还容易污损。因此,无论从使用便利性还是经济的角度看,布袋并不具备竞争力的优势。
毫无疑问,“限塑”之路任重而道远。从长期看,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替代品是彻底消灭塑料袋的根本途径,这既需要刚性制度保障,同时还取决于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提升。从当下看,有关部门有必要强化监管,特别是加强生产、销售塑料袋的源头治理。与此同时,通过提高成本等方式,进一步收紧商家使用塑料袋的数量,“限塑令”才有望真正生效。